河南考古所回应曹操墓六大质疑
[导读]:本文所有内容由法律领域专业人士“李建峰”负责编辑,主要解答河南考古所回应曹操墓六大质疑 曹操高陵前室 鉴于部分人士对曹操高陵重大考古发现的不同声音,2009年12月31日,省文物局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说明会”,邀请了......本文有147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河南考古所回应曹操墓六大质疑
曹操高陵前室
鉴于部分人士对曹操高陵重大考古发现的不同声音,2009年12月31日,省文物局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说明会”,邀请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学者朱绍侯等7位专家学者,就曹操高陵考古情况回应社会各种质疑并回答来自全国各家媒体的提问。
回应之一:考古结果经过多学科综合研究认定
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工作,前后历经一年时间。在发掘前期,即2009年4月6日和2009年6月4日,省文物局曾邀请有关专家对考古方案进行论证。在发掘后期,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11月9日、2009年12月13日前后两次邀请有关专家对考古成果进行论证。先后参加论证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的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体质人类学相关专家。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说,这次我们对曹操高陵的认定是综合了考古成果和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分别从文献记载、墓地位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人骨鉴定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证。经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后,由河南省文物局向社会予以公布。同时,国家文物局将曹操高陵的发掘成果上报国务院。
回应之二:曹操墓的“七十二疑冢”问题
关于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专家明确指出这是一种民间传说,是民间以讹传讹的结果。北宋王安石《将次相州》中“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的诗句可能是最早言及曹操疑冢的。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作《七十二冢》明确提到曹操“七十二疑冢”,后代文人罗贯中、蒲松龄等在其小说、笔记中对此加以渲染,使“七十二疑冢”得以广泛流传,并且也使疑冢位置逐渐有了邺城、许昌、亳州、漳河河底等多种民间传说。
关于曹操墓的地理位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死前曾颁布《遗令》,称其死后要:“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详细记载了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魏、蜀、吴三国历史。因此,探讨曹操生平事迹必须依靠《三国志》等信史,后代文人笔记、小说、诗作等文学作品的史料可信度则明显低于史书记载。
回应之三:历史上曹操的封号、谥号、庙号、陵号等问题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其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后晋爵为“魏王”。死后“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曹操之子曹丕称帝之后,追其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出土刻铭石牌称“魏武王”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石牌不大可能铭称“魏公”或“魏王”,更不可能称“武皇帝”和“魏武帝”。
回应之四:出土石牌刻铭等文字材料年代与真伪问题
大墓出土、征集刻铭石牌及“慰项石”数量多达60件,部分已经残缺不全。这类形制、质地的文物应为首次考古发现,也基本未见于传世品之中。除“魏武王”这一谥号外,其他刻铭内容均为随葬用品的名称和数量,种类较多。刻有“魏武王”铭文的同类石牌共有8件,除一件是从盗墓分子手中追缴而来的之外,其他均为科学发掘出土。“慰项石”是警方追缴而来,其形制不同于其他石牌,但刻铭内容与刻有“魏武王”的石牌类同。
石牌刻铭文字的字体比较统一,均为东汉后期流行的隶书字体,俗称“八分”,由早期汉隶演化而来。因此,大墓出土、征集刻铭石牌及“慰项石”等文字材料文物,包括刻有官称的画像石,从汉字书体特征、铭文体例的角度分析,其年代定在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没有疑问。再从这些文物的形制、制法观察,尤其是从铭刻随葬用品名称所见内容的角度分析,绝无一般现代人可以伪造的可能。
回应之五:出土男性人骨标本的DNA鉴定问题
目前,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刚刚告一段落,尽管一些文物保护的科技技术已经运用于发掘工作,但从生物遗传学和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对古代人类遗骸中的DNA进行提取和分析,还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其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并非十分成熟,因此出土人骨标本的古代人类DNA研究可能会面临一些技术难题:第一,西高穴大墓出土的男性人骨保存较差,生物遗传学DNA技术能否提取到完整、有效的遗传基因数据还不确定;第二,完全依靠生物遗传学DNA技术来判断该墓男性人骨是否曹操,必须找到确定的曹操后裔,并成功提取遗传基因数据作为参照,二者才能比较研究。
回应之六:关于墓志铭问题
古代墓葬中出土的墓志铭一般都是记载墓主传记的文字材料。专家认为西高穴大墓没有发现墓志铭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第一,东汉时期流行墓前立碑,埋入墓中的石刻是不多见的,考古发现更未见典型的墓志铭出土。第二,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有感于汉代立碑之盛祸国殃民,曾专门下过禁碑令,并要求后代对自己的墓茔“不封不树”。第三,这一历史时期,正是墓葬地上石碑到墓中墓志铭的过渡时期,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墓志铭葬俗才逐步定型。目前,最早的墓葬墓志铭是发现于山东益都的《刘怀志墓志铭》,其纪年为南朝刘宋的“大明八年”,即公元464年,距曹操死亡的时间相差了大约240余年。因此,曹操墓未见墓志铭应该是正常现象。
与会专家指出,由于曹操在国人乃至东南亚地区都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高陵考古发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并引起不同声音是一种正常现象。现在的“曹操高陵热”分两个层次:一是学术层面,二是公众层面。现在两个层面有点混了。曹操墓产生不同的意见,建议普通读者首先是听专业考古学家,尤其是专门研究魏晋考古的考古学家的意见,其次是真正搞历史科学研究的学者,最后才是非科学研究的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曹操墓真假专题。
友情提示:以上就是关于“河南考古所回应曹操墓六大质疑”的所有内容,如有差错,请读者自行判断本文内容的正确性。如若转载或引用,请您注明出处:https://www.weigepro.net/about_weixin/26029.html,感谢广大网友们的分享。
- 全部评论(0)
欢迎进入365法律网,我们每天24小时更新最新的法律相关信息,帮助您快速了解更多法律法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