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数据和人们感受是一致的
[导读]:本文所有内容由法律领域专业人士“普布”负责编辑,主要解答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了4月份的主要统计数据,其中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2.8%,同比涨幅为18个月来最高,大部分专家学者和民众认为在预期的范围内。但个别网民称......本文有189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了4月份的主要统计数据,其中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2.8%,同比涨幅为18个月来最高,大部分专家学者和民众认为在预期的范围内。但个别网民称蔬菜价格“发烧”,CPI数据未反映真实通胀水平。对此,中国信息报记者向价格统计专家庞晓林作了详细的了解。
对于个别网民的质疑,庞晓林表示,总体上讲,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和人们的感受是一致的。比如,公众感受到通胀预期在逐渐增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数据也在变大,CPI同比涨幅从1月份的1.5%到4月份的2.8%,趋势是一致的。公众感受到蔬菜价格在“发烧”,统计数据也显示了这样的结果。三四月份全国蔬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8.5%和24.9%。北京市三四月份的蔬菜价格涨得更多一些,分别上涨32.7%和32.6%。
庞晓林说,如果我们拿国家公布的CPI跟我们每天上街买东西所接触的每一种商品去比较,往往大家会产生误解或者是错觉,因为不同的人群对物价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消费结构群体对物价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地区的物价涨幅不一样,大家对物价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也是近年来新闻媒体和网络质疑CPI的问题之一。
庞晓林还具体9个方面做出了解读。一是CPI是一个总体指标,它反映的是众多居民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总水平,而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对单一商品价格变化的感受,而且时点性特别强。比如大蒜价格暴涨,老百姓感受特别深,但可能消费者只感受到大蒜价格涨很多,从而忽略了猪肉价格低于去年同期,其他蔬菜价格也没像大蒜一样疯涨。另外,商品涨价的时间对物价指数的影响也特别大。月初涨价和中旬、下旬涨价对指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通常月末涨价对当月的CPI影响是1/3或1/4,老百姓有时候只注意到月末涨价了,却没有留意到当月大多数时间价格没有变化,因而出现CPI和老百姓的感受偏差。比如,4月底,蔬菜价格“发烧”,但5月上旬已开始“退烧”。据国家统计局对50个大中城市5月上旬的监测结果显示,7种蔬菜价格比4月下旬均有所下降。大白菜、油菜、芹菜、黄瓜、西红柿、豆角、土豆价格分别下降12.1%、17.1%、1.0%、10.6%、7.7%、7.5%和0.2%。
二是CPI度量的是一组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化情况,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调查内容分为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商品的权数对分类指数、总指数的影响程度是很大的。而权数的确定是一个地方总体消费结构所决定的,和个人的消费结构可能很不一致,因此造成一种商品价格的涨跌对CPI的影响是固定的,但对个人的影响不同,因而感受也不同。
三是特定商品、服务项目与“一篮子”商品、服务项目的综合平均价格的差异。一般来说,普通居民关注的是“吃穿用住行”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和服务。而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的范围更加广泛,涵盖的商品及服务更加全面。CPI是一个加权计算后的综合平均数,其中既包含有上涨的品种,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种,如果居民用具体上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与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相比,就会觉得CPI被低估了。
四是调查范围、口径的差异。CPI涵盖了全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但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来说,可能其中的部分商品并不是经常性的消费项目,对价格的涨跌自然感受不深;但对另外一个人或另外一个群体来说,这些商品却是经常性的消费项目,对价格的涨跌感受就深。此外,不属于政府明文规定的合法收费项目,如某些领域的乱收费也无法纳入居民消费价格的调查统计范围。
五是对比基期的差异。普通居民感受价格变化,对比的基期可能是3、5年前,甚至10年前。而CPI主要公布的是同比、环比指数,分别对比上年、上月,观察时期较短,其反映物价涨跌的变化也只是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价格的变动。如果把居民消费价格放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观察,价格涨幅也是比较明显的。
六是个人承受能力的差异。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同收入阶层的人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也有较大差异。比如说,低收入家庭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食品和水电气等生活必需品上,而这些开支又很难压缩。当前CPI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中又以食品类、居住类涨幅居首,因而低收入家庭会感到价格涨幅大,生活压力增加。对高收入人群来说,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小,而他们购买的轿车、手机、电脑、液晶电视等价格又多为降价趋势,因而对价格上涨也就没有那么敏感,承受能力也更强。
七是地区间的差异。在大流通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背景下,物价走势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趋势。但在现实中,仍可能存在价格上涨不同步,以及价格高地、价格洼地的现象。因而当一个人从这一地区到达另一地区,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而其印象中的CPI数据却可能是固定的,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异。
八是绝对价格与价格指数的差异。价格指数是反映价格变动的相对数,指数涨幅高并不意味绝对价格也高。比如说成都的猪肉价格由10元/千克涨至20元/千克,涨幅是100%;北京的猪肉价格由15元/千克涨至20元/千克,涨幅是33.3%。虽然成都的猪肉价格涨幅远高于北京,但绝对价格是一样的。
九是即时与滞后的差异。居民对价格变化的比较是即时的,而物价指数是一个滞后的统计指标,是事后反映,它对经济和市场价格的反映客观上存在一个滞后期。如5月11日发布的CPI数据是4月份的,但公众感受更多的可能是5月11日前后几天的市场价格。
此外,专家表示,价格指数的计算既简单也不简单。计算一个甚至几个商品的价格指数简单,但要计算今天与昨天相比的价格指数就不这么简单了。
公众目前每个月在媒体上见到发布的全国CPI数据,涵盖了全国31个省的262个类别的商品价格,生产过程是相当繁琐和复杂的。简单地讲,它的生产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一是按照确定的商品项目采集价格资料,二是确定商品的比重,三是选择计算公式计算价格指数。
专家表示,我国计算CPI的商品项目,由国家和地方分级确定。国家统一确定商品项目的类别,涉及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涵盖城乡居民的全部消费内容。考虑到各地居民消费的传统、习惯、消费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具体的商品由各地确定,国家审定。制度要求一个城市选择的商品项目在600个以上,全国加起来就是成千上万种。
关于商品的权数,即是各种商品类别在全部商品类别中的比重。我国CPI中各种商品类别的权数,是根据全国城乡12万户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调查资料计算出来的。它并不是像一些媒体报道中所说的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的变化适时调整,有科学的制度规定和严谨的调整程序。
总的来说,价格指数的计算相对复杂,有比较强的专业性,我国CPI的生产过程及其计算方法是科学的,计算结果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个别网民的质疑,其根源是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和人们的个体感受存在差异。我们相信,如果网民真正地了解了我国CPI的生产过程和计算方法,是不会再得出“CPI数据未反映真实通胀水平”这样的结论的。
友情提示:以上就是关于“经济统计数据和人们感受是一致的”的所有内容,如有差错,请读者自行判断本文内容的正确性。如若转载或引用,请您注明出处:https://www.weigepro.net/about_service/62548.html,感谢广大网友们的分享。
- 全部评论(0)
欢迎进入365法律网,我们每天24小时更新最新的法律相关信息,帮助您快速了解更多法律法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