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365法律网 > 法律法规知识 > 正文

中国电视内容生产格局中的电视栏目剧

法律领域专业人士:廖伟雄精选
主要从事:律师事务所(公司)担任职业律师一职,拥有多年的法律服务经验,可以一对一帮您解答问题(24小时在线),我就是您的法律援助!

[导读]:本文所有内容由法律领域专业人士“廖伟雄”负责编辑,主要解答2004年,上海国际情景剧研讨会上,《雾都夜话》制片人马及人提出了“电视栏目剧“这一概念,从此这种新的电视节目形态便有了自己的名称。最近几年,电视栏目剧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本文有385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2004年,上海国际情景剧研讨会上,《雾都夜话》制片人马及人提出了“电视栏目剧“这一概念,从此这种新的电视节目形态便有了自己的名称。最近几年,电视栏目剧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60多家电视台在制作播出电视栏目剧,其中有一些已经颇具影响力,如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湖南电视台的《故事会》、浙江电视台的《大侦探西门》、四川电视台的《经济麻辣烫》、吉林电视台的《北方故事》、湖北电视台的《经视故事会》等。毫无疑问,电视栏目剧已成为电视内容生产新的增长点,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笔者注意到,目前尽管相关研究的文字也不少,但大多是就电视栏目剧本身谈电视栏目剧,本文则试图在中国电视内容生产大格局的视野中,考察并探讨中国电视栏目剧兴起的原因、面临的困惑以及未来发展的对策。

一、兴起的原因:大势所趋,潮流驱动

电视栏目剧之所以走俏荧屏,除了电视栏目剧本身吸取了电视栏目与电视剧的诸多优势之外,如电视栏目播出的日常性、生产的规范性、电视剧内容的故事性和传奇性等,更与中国电视内容生产大的潮流或趋势的推动密不可分。近几年,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取向的本土化。

本土化一方面体现为民族化,另一方面体现为地域化。从“民族化”意义来看,例如《超级女声》的模式源自《美国偶像》,但在主题导向、情感内涵、互动参与方式、叙事方式等若干方面,显然更多考虑到了当代中国观众普遍的文化心理、审美心理及情感诉求等方面的民族性特质,被认为是引进欧美节目模版并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成功范例。从“地域化”的意义来看,中国民族众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地域在长时间的历史积累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和文化形态,区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差异异常明显,这为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也在接受心理、接受心态、兴趣爱好上,决定了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立足本地特点。如果说电视“民生新闻”是电视信息传播地域化的重要成果,那么电视栏目剧就是电视娱乐休闲地域化的重要成果。目前比较成功的电视栏目剧大都如此,如《雾都夜话》具有浓厚的川渝之风,《经视故事会》则有明显的湘楚气息。

2.功能的娱乐化。

中国电视在“宣传品”时代和“作品”时代,①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更多担当着宣传、教化和“载道”的功能,而作为电视传媒本身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娱乐休闲,很少或者是没有很好地得到开发和体现。电视进入“产品”时代,娱乐功能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开掘。以轻松、休闲、参与、伴随为特征,“娱乐化”蔓延到各种类型节目之中,不仅综艺类节目,一些严肃的新闻、专题类节目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娱乐化”的影响和渗透。

3.视角的平民化。

所谓平民化,不论是历史、现实内容,也不论是都市与乡村内容,在创作视角上表现为平视而非俯视。②这种以“平视”为特点的平民化创作视角,成为当前电视内容生产普遍的一种选择,电视栏目剧也不例外:故事大多取材于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满足了观众的亲近感;让老百姓自己演出满足了观众参与的荣耀感;让老百姓自己演绎自己身边的故事,不仅给予了他们亲近感和荣耀感,更多的是体现了电视节目对观众的尊重。

4.内容的故事化。

最近一个时期,“故事”成为了中国电视业内外相当流行的一个词汇或字眼。不仅虚构类电视内容在讲,介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电视内容也在讲,甚至非虚构类的电视新闻、纪录片也在讲;节目在讲,栏目也在讲,某些频道如四川卫视、重庆卫视,甚至已经把“故事”升格为频道定位的高度去推广。电视内容生产对故事如此热爱,是因为电视人对电视媒体内容特质、文本特质、叙事特质有了新的理解,是电视观众对故事有着最原始、最本质的需求,当然也是因为故事本身的魅力所在。电视栏目剧之所以受观众欢迎,与电视栏目剧乐讲故事、专讲故事、会讲故事有很大关系。从当前的电视栏目剧看,无论是偏重新闻类的《本堂第一剧》,还是偏重传奇类的《雾都夜话》、《生活麻辣烫》、《绝对故事》、《沟通故事会》,故事都是它们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电视栏目剧的产生和发展,符合了当前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因此在整个内容生产大格局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理应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但当前电视栏目剧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体认识上存在分歧。

在对电视栏目剧的认识上,目前存在着一些分歧。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电视栏目剧是栏目化的电视剧,就是非连续的电视短剧;有人认为电视栏目剧是故事化的电视栏目,就是依托固定的电视栏目来讲述故事;还有人认为电视栏目剧是一种独立的电视节目形态,有其独有的电视美学特征、电视艺术特征、电视传播特征和电视生产特征。简而言之,这三种观点一方倾向于“剧”;一方倾向于“栏目”;还有一方倾向于“独立”。笔者认为这恰恰表达了目前电视栏目剧本体探索的几种不同路径。到底电视栏目剧应该“是什么”,由于对象本身还处于发展初期,不必定于一尊,应当在多元化的探索中逐渐找到相对统一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

2.品质质量上流入低俗。

我们注意到,电视栏目剧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一方面以“贴近性”、“地域性”得到了观众的喜欢和认同;另一方面,不少电视栏目剧为了盲目追求收视率,吸引观众的眼球和注意力,不惜追腥猎奇,大量展示暴力、凶杀、色情等内容,这使得电视栏目剧品质质量流入低俗,这同样也遭受了社会的批评。

3.创作队伍上人才短缺。

电视栏目剧目前整体上看,创作队伍很不整齐,专业人才稀缺。有些创作者熟悉电视栏目操作,但对“剧”的把握欠缺经验,有些在“剧”的创作上有一定积累,但对“栏目”运行又比较陌生。电视栏目剧的发展繁荣,需要既通“栏目”又通“剧”的专业创作人才,没有这样一支队伍,想做大做强是困难的。

4.节目编排上有欠精到。

电视节目编排在电视节目生产、传播、接受中的地位,近年来日益受到媒体重视。与其他较为成熟的电视类型节目相比,电视栏目剧的编排普遍较为粗放,有欠精到:一是不注重电视媒体时效性的特质,节目内容时代感、时尚感、时下性不足;二是播出时段安排不尽合理;三是节目的系列化程度不够,素材浪费严重。

三、对电视栏目剧未来发展的对策思考

电视栏目剧作为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尚处于发展初期,难免有很多方面还显稚嫩,如何推动电视栏目剧快速健康地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对策性思考,以与方家们探讨。

1.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对于电视栏目剧,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主流媒体,在政策上应当给予更多的爱护和支持,像重视电视剧一样重视电视栏目剧,在题材规划、立项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使电视栏目剧成长获得足够的动力。

2.创作上鼓励多元的探索和创新。

对于电视栏目剧的创作,应当鼓励不同媒体和创作机构,根据各自的实际和认识,因地制宜地进行电视栏目剧的生产与传播的组织、运行,不必过早地限定条条框框;应当鼓励不同路径、方式的多元化的探索与创新。

3.体制上探索制播分离。

与电视剧相比,电视栏目剧的审核、审查相对宽松,再加上大量的电视栏目剧采用日播形式,海量的制作单靠体制内的生产创作可能远远不能得到满足,这就为电视栏目剧采取制播分离提供了现实必要条件。目前很多电视栏目剧都采取制作半分离、制作分离的形式,这为民营电视公司参与电视栏目剧的制作带来了机遇。以陕西电视台为例,该台利用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资源优势衍生出来100多家参与电视栏目剧制作的电视民营公司。制播分离不仅可以保证电视栏目剧的规模生产、社会化生产,也可以保证电视栏目剧的日常播出,同时众多民营公司之间,民营公司与主流电视媒体之间,形成的强有力的竞争格局,也有利于电视栏目剧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经营推广上互通有无。

由于电视栏目剧普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有些甚至是以方言进行演绎的,因此电视栏目剧在收视上难免受限于本地观众,但电视节目经营推广又常常以“观众最大化”为目标。如何使电视栏目剧既保证地域特色,又能尽可能争取“观众最大化”,这是摆在各地电视媒体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看到,不少媒体已经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各地电视栏目剧的相互交流、互通有无,使电视栏目剧在经营推广上突破地域化的局限。如湖北电视台的《经视故事会》就是在购买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基础上,配音加工而成的。此外,中国第一个电视栏目剧专业网站“电视栏目剧网”的开通,也显示出电视栏目剧在经营推广上互通有无的努力。

5.品牌建设上加大力度。

电视栏目剧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与其他类节目相比,在品牌建设上还有较大差距。电视栏目剧若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在品牌建设上加大力度,对此,我们有如下建议:一是长线与短线相结合的方式,既要有短、平、快的日常节目,也要抓住好的题材,进行长线的、深度、系列开发;二是常规节目与媒体活动相结合,既要有常规节目,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媒体活动,让节目走出荧屏,走向社会;三是电视媒体与其他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相结合,电视栏目剧不仅要依托所在的电视媒体产生效应,还应与报纸、广播等其他各类媒体进行互动,尤其是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进行互动。这对电视栏目剧扩大其知名度、影响力,进而提升其品牌价值都大有裨益。

注释:

①胡智锋、顾亚奇:《当前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

②胡智锋:《转型期中国影视文化建设的三个浪潮》,《电影文学》1999年10月号,《新华文摘》2000年第2期。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专题



友情提示:以上就是关于“中国电视内容生产格局中的电视栏目剧”的所有内容,如有差错,请读者自行判断本文内容的正确性。如若转载或引用,请您注明出处:https://www.weigepro.net/about_service/57552.html,感谢广大网友们的分享。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欢迎进入365法律网,我们每天24小时更新最新的法律相关信息,帮助您快速了解更多法律法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