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365法律网 > 法律法规知识 > 正文

民法总则第159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法律领域专业人士:郑裕贤精选
主要从事:律师事务所(公司)担任职业律师一职,拥有多年的法律服务经验,可以一对一帮您解答问题(24小时在线),我就是您的法律援助!

[导读]:本文所有内容由法律领域专业人士“郑裕贤”负责编辑,主要解答一、民法总则第159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百五十九条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本文有77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

一、民法总则第159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百五十九条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二、民事诉讼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

1、概念上的比较

「法律法规」相关推荐:股权转让给第三方的流程

(1)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引起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终止的行为。

民事诉讼行为是能民事诉讼法效果的行为。

(2)一切法律效力的发生,为法律所赋予。

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诉讼行为亦是如此。然而,对法律行为效力的确认,民事法律行为本质上是确认其中的亦是表示内容的效力,也就是说,法律赋予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思设定民法上的权利义务。

民事诉讼行为则不同,尽管一些诉讼行为具有依主体意思表示设立、变更和终止双方诉讼权利义务的性质,如诉讼管辖协议,但就其整体而论,意思表示设立权利义务并不是一般特征。因此,是否建立在意识表示基础上,成为民事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区别。

2、理论上的比较

(1)民事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具有以下不同特性

第一,法律行为具有表意性,民事诉讼行为不具有表意性。

第二,法律行为具有设权性,民事诉讼行为不具有设权性。法律行为可按照自我意志在当事人之间设立民法上的权利义务,法律赋予其效力。

(2)民事诉讼行为的成立要件上不同于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的成立要基于意思表示,这一点比民事诉讼行为的成立复杂。在意思表示中,目的意识、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的欠缺均能导致法律行为的不成立。

(3)民事诉讼行为的生效要件上不同于民事法律行为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一般生效要件有三个: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识表示自愿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民事诉讼行为的生效,没有统一规定,一些条款仅隐含此类内容。

(4)在对民事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控制方法上存在差异

民事法律行为因与意识表示密切相连,决定了法律对其采取特殊的控制方式。一方面,法律有必要对行为的成立要件、生效要件、责任后果等予以强制规定,使意思表示之基本原则意思自治原则能根置于法治原则基础上,不至于被行为人滥用;另一方面,当意思表示出现瑕疵时,为确保意思尽可能地得到确认,充分实现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设置权利义务的目的,需要建立一些意思推定规范。

民事诉讼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决定了意思自治原则在诉讼行为领域中的适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并且,受民事诉讼原则和立法精神的约束,诉讼进程被固定,行为行使受到限制,反映到法律制度中就是强行性规范的普遍存在,并对诉讼行为产生束缚。

如果为了谋取自己的不正当利益,公然的阻挠相关条件的成就的话,法院发现这种情况,一律视为条件已成就。相反的,如果为了自己的不正当利益,促成了某些条件,在民法总则当中规定这种情况,视为条件不成就。

友情提示:以上就是关于“民法总则第159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的所有内容,如有差错,请读者自行判断本文内容的正确性。如若转载或引用,请您注明出处:https://www.weigepro.net/about_service/247803.html,感谢广大网友们的分享。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欢迎进入365法律网,我们每天24小时更新最新的法律相关信息,帮助您快速了解更多法律法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