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365法律网 > 法律法规知识 > 正文

民法典148条的规定是什么?

法律领域专业人士:周军精选
主要从事:律师事务所(公司)担任职业律师一职,拥有多年的法律服务经验,可以一对一帮您解答问题(24小时在线),我就是您的法律援助!

[导读]:本文所有内容由法律领域专业人士“周军”负责编辑,主要解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纠纷总是各种各样的,比如说在不知情甚至是受骗的情况下而签订的合同等。有时候,这些行为都会使自己的利益和形象受到极大的损失。但是,这些纠纷其实都可以参照......本文有56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纠纷总是各种各样的,比如说在不知情甚至是受骗的情况下而签订的合同等。有时候,这些行为都会使自己的利益和形象受到极大的损失。但是,这些纠纷其实都可以参照我国的《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进行解决,在下文中,作者将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民法典》148条的规定是什么?

一、《民法典》148条的规定是什么?

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二、欺诈行为的法律要件

「法律法规」相关推荐:国家赔偿法法律效力的赔偿方式有哪些?

(一)在欺诈人方面:

1、须有欺骗他人的行为。欺诈行为是故意把不真实的情况表示给别人,无论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者隐匿事实均属之。欺诈往往呈现为积极行为,而消极行为,尤其是沉默,则必须是法律、合同或者商业习惯上有告知事实的义务,而未告知时才能构成欺诈。

2、须有欺诈故意。欺诈故意,是指具有欺骗他人的故意,这种故意的含义包括两层:

(1)是使相对人陷于错误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所表示的情事不真实,并且明知相对人有陷入错误的可能;

(2)是有使相对人陷于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这两种故意从根本上妨碍了被欺诈人意思形成的自由。

(二)在被欺诈人方面:

1、须被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被欺诈人陷于错误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须有因果关系。如果被欺诈人并不陷于错误,或者虽然陷于错误,但该错误不是受欺诈而产生,则欺诈行为不能成立。

2、须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须有因果联系。如果被欺诈人虽然陷于错误,但是并没有因之而作出意思表示;或者虽有意思表示,却不是因错误所致,欺诈行为也不能成立。需要注意的是,被欺诈人必须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才可以撤销。

大家通过作者的介绍可以看出,我国的《民法典》中对于通过诈骗而实施得民事法律行为,其实是可以通过法院进行撤销的。比如说,在第三方的诈骗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其实在法律上根本就不具备法律效益。所以大家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一定要依法解决。

友情提示:以上就是关于“民法典148条的规定是什么?”的所有内容,如有差错,请读者自行判断本文内容的正确性。如若转载或引用,请您注明出处:https://www.weigepro.net/about_service/247354.html,感谢广大网友们的分享。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欢迎进入365法律网,我们每天24小时更新最新的法律相关信息,帮助您快速了解更多法律法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