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额消费维权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导读]:本文所有内容由法律领域专业人士“胡兵”负责编辑,主要解答当前维权途径的缺陷 维权途径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首要问题。现行《消法》规定了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本文有211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当前维权途径的缺陷
维权途径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首要问题。现行《消法》规定了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几种途径不能有效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在我国当前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信用制度缺失突出、政府管理滞后的经济转轨时期,经营者的诚信经营和自律意识尚待逐步提高,通过“与经营者和解”的方式解决消费纠纷,不能说没有可能,但尚难成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第二,“向消协投诉,请求消协调解”。由于消费者协会是社团性质的组织,而且从产生之初就受国家公权力的影响,是靠国家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它不能代表消费者群体的利益去参加维权,只做调解工作。受其职能限制,对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纠纷只能运用调解手段来解决,缺乏强制力保证,因此,调解成功率不会很高。而且对于没有相关证据的投诉,消协部门也不会受理。
第三,“向有关行政主管机关申诉”。由于《消法》没有赋予行政机关对消费纠纷进行行政裁决的手段,行政机关也只能通过行政调解的办法解决消费纠纷,而且即使在双方当事人达成行政调解协议的情况下,若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行政机关也没有强制执行的办法,因此,行政机关也难以成为消费者依法维权的保障。
第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目前,消费者选择仲裁途径解决消费纠纷受到一定的制约,主要是消费者一般在购买商品、与经营者发生消费纠纷后,才需要考虑选择仲裁途径解决纠纷,而请求仲裁是以消费者和经营者双方自愿为基础的,但此时很少有经营者愿意与消费者达成通过仲裁解决消费纠纷的协议。客观上,使得消费纠纷仲裁制度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第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目前我国的诉讼制度比较传统,针对小额消费纠纷和群体性诉讼,虽然有的审判机关已经在积极探索、尝试灵活便捷的诉讼方式,但就全国来说,还没有建立适合消费纠纷特点的诉讼制度。烦琐的诉讼程序和漫长的诉讼时间严重地限制了诉讼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最后防线的作用。
现行《消法》所规定的消费维权途径因存在制度或设计上的缺陷,在实际操作运行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包括小额消费纠纷维权救济途径在内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有待健全完善。
维权成本较高
大多数人在消费权益受损时会先去找商家理论,协商无果后向消协投诉,但消协主要在消费纠纷中起调解作用,如果调解不成,消费者只能走诉讼程序。而到了诉讼阶段,就会产生一系列费用,比如律师费、法院诉讼费、交通费等。如果消费者胜诉,法院诉讼费虽然由被告承担,但律师费还得消费者自己承担。再者消费者在决策是否维权时,一般会纠结一段时间;如果向消协投诉,大致需要一周时间等回馈,而且超过一半消费者的问题难以通过电话投诉得以解决;为此,消协可能安排消费者与商家见面协商。此前,消费者需进行取证,前后大致又要耗费半个月至一个月时间;如果协商仍难以解决问题,消费者只能走法律程序,其中的时间成本难以估计,可能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消费者可能出现焦虑甚至惶恐的情绪。大部分人投诉失败后,直接选择放弃维权。
消费维权时间成本
消费者能接受的维权时间成本最高是多少调查显示,51.3%的人选择“一周内”,24.0%的人选择“半个月内”,13.2%的人选择“1个月内”。仅8.8%的人能接受“一个月以上”。在一般情况下,消协部门将会在十个工作日内对接到的消费投诉做出是否受理的答复,在证据齐全的情况下,消协可以现场答复消费者已受理的投诉;如果没有相关证据,消协部门将无法受理。消协处理投诉时,会将处理情况和被投诉允诺消费者的解决限期告知消费者,在限期内,如果被投诉方答复解决的,或者消费者超过限期不再继续投诉的,就视为结案;处理当地一般性投诉时,消协会要求被投诉方在十五日内给予明确答复;但这只是向消协投诉成功的理想状态,如果消费者投诉未果,还需向法院起诉。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期限为六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延长的,报请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再延长三个月;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期限为三个月;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期限为三十日;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但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必须在选举日前审结。
按照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小额消费维权案件即使适用审理期限较短的简易程序审理,还有可能拖上三个月。现实中的普通消费者是无法用三个月时间去应对一件小额消费维权案的。我国《消法》的第三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采取措施,方便消费者提起诉讼。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起诉条件的消费者权益争议,必须受理,及时审理。”这里虽然对人民法院做出了应当采取措施的要求,但是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却没有说明,人民法院在处理此类消费者诉讼时,也只能按照处理一般民事案件的方法来处理消费者的诉讼,这样往往就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即使适用了简易程序,但简易程序并非一种独立程序,它只是参照普通审判程序简化了其中的某些环节,而在其他审理程序上仍按普通程序运行。实践中,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由于适用界线不清,造成了简易程序不简易,相对于很多小额消费者诉讼仍然过于昂贵,使消费者“得不偿失”,往往不堪费时、费力的诉讼的拖累,消费者权益保护实体法难以发挥预期作用。
消费维权经济成本
消费者能接受的维权经济成本最高是多少据调查显示,37.4%的人选择“50元以内”,35.2%的人接受“50~200元”,14.5%的人选择“200~500元”,仅5.4%的人能接受“500元以上”。消费者采取前三种维权途径虽不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成本,但获得效果往往一般,不会得到满意解决,因此会继续走上诉讼维权道路。但相比之下,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费用过高,造成消费者“赢了官司却输了钱”的尴尬场面。2007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新《诉讼费用缴纳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案件受理费的收费标准为:“财产案件根据诉讼请求的金额或者价额不超过1万元的,每件交纳50元人民币。”由原来争议的价额不满一千元每件收取50元人民币下降到不满一万元每件交纳50元人民币,不但大大降低了收费标准,而且实行先执行后收费制度,考虑了对弱势群体的倾斜性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消费者的负担。但在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中,法院收费并不是主要费用,律师费、鉴定费等其他费用才是消费者维权遭遇“成本之痛”的真凶。相对昂贵的其他费用与消费诉讼的小额标的不相适应,甚至超过了诉讼标的额,造成了明显的不经济,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被束之高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当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后,直接找商家索赔或通过“消协”调解解决绝非易事,原因是所购问题商品需由国家认可的鉴定机构出具检测报告,才能成为索赔的有力证据。而获取证据势必又有新的经济支出,消费者要为此支付成本。当鉴定费用明显超出商品本身价格时,消费者只得被迫放弃维权,毕竟对于弱势的小额商品消费者来说,维权成本过高。下面是一份来自于我国西部某省份的市级质监局2008年公布的产品检验鉴定费用一览表。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消费品的检测费用要远大于产品的实际价值。而且上述数据是我国西部某省份在2008年公布的标准,据此可以推测,现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产品检测费用很可能会高于此标准。产品检测费用和实际产品价值此表来源于该局网站,空间有限,截取部分内容。第2章我国小额消费维权存在的问题二者的相差悬殊,导致了广大小额消费者面临产品质量侵权时会主动选择放弃维权。因为相对高昂的取证维权成本就是让获得赔偿的小额消费者都无心去承担,获赔数额往往小于付出成本。那么更多消费者维权失败未获得赔偿的案例就更打击了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
友情提示:以上就是关于“我国小额消费维权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的所有内容,如有差错,请读者自行判断本文内容的正确性。如若转载或引用,请您注明出处:https://www.weigepro.net/about_jztg/11736.html,感谢广大网友们的分享。
- 全部评论(0)
欢迎进入365法律网,我们每天24小时更新最新的法律相关信息,帮助您快速了解更多法律法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