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保障视野下的犯罪嫌疑人身份确立程序研究(上)
法律领域专业人士:符传翔精选
主要从事:律师事务所(公司)担任职业律师一职,拥有多年的法律服务经验,可以一对一帮您解答问题(24小时在线),我就是您的法律援助!
•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01日11时05分01秒
•
阅读人数:
[导读]:本文所有内容由法律领域专业人士“符传翔”负责编辑,主要解答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是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为了构建主义诉讼构造,赋予犯罪嫌疑人诉讼主体地位,并规定了一系列诉讼权利,保障其人权,以之制衡国家......本文有105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是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为了构建主义诉讼构造,赋予犯罪嫌疑人诉讼主体地位,并规定了一系列诉讼权利,保障其人权,以之制衡国家权力。但令人遗憾的是,罪案中,被人(下文中笔者将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对象进行调查,但未确立其犯罪嫌疑人身份者称之为被调查人)何时取得犯罪嫌疑人身份?其程序如何运作?缺乏相应的立法规制。权利是构建在一定主体的身份基础上的,如果被调查人不被确立为犯罪嫌疑人,怎能享有犯罪嫌疑人身份带来的权利保障?这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论上设置的一系列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机制,如同镜花水月,只能是看上去很美而已。因此,其研究意义十分重大,笔者对该程序的确立作了一些尝试性研究,以期俾益于该程序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完善。
但必须指出,由于侦查秘密性的特点并不是所有具有犯罪嫌疑人成立条件的被调查人都要使之具有犯罪嫌疑人身份,只有当侦查机关的行为影响到被调查人的权利时,如讯问、或实施其他影响被调查人的旨在证实将犯罪事实归责于该人之措施时,出于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的目的才须通过犯罪嫌疑人身份确立程序,使之具有犯罪嫌疑人身份。
一、问题的提出:犯罪嫌疑人身份确立之不确定性及其异化
犯罪嫌疑人是指因涉嫌犯罪而正在被侦查和审查的刑事当事人。有学者认为犯罪嫌疑人应在之后确定,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条规定,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范围,立案侦查。由此可见可以先发现犯罪嫌疑人而后立案侦查。而且实践中也大量存在对现行犯先行,然后运作。
犯罪嫌疑人是被调查人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后所享有的一个身份,这个身份是一系列权利、义务的表征。由于,刑事诉讼侦查活动对一个公民的人身自由、财产有着巨大影响,必须给犯罪嫌疑人提供比行政措施相对人及其他一般被调查人更加细致、严格、全面的保护。在我国体现为犯罪嫌疑人享有申请权,自行辩护权,获得律师帮助权,不受非法讯问,非法强制措施权,申请补充鉴定、重新鉴定权等。
确立犯罪嫌疑人的条件最主要就是要确定其是否“涉嫌犯罪”,这就要侦查人员主观判断确定,但这种主观确定,不是凭空臆想,它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和证据材料的基础上,要求证明犯罪嫌疑人具有实施被调查犯罪的较大可能性,在《美国宪法》和联邦最高法院有关判例中就规定,确定犯罪嫌疑人是指根据所掌握的事实和情况或者材料,使一个正常理智的人相信嫌疑人有罪的可能性要大于无罪的可能性[].笔者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确立存在以下特点:、主观性。由于犯罪嫌疑人的认定是由侦查机关根据现已查明的事实和一定证据材料,主观加以认定的,这就必然会因为侦查人员的认识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而具有主观性的特点。2、局限性。由于在确定犯罪嫌疑人的时候,有的进行了初查,有的进行了外围的调查,但客观事实并未查明,侦查部门所掌握的事实和证据材料都相当有限的,对犯罪嫌疑人的确立具有局限性。3、盖然性。由于认定犯罪嫌疑人是使“一个正常理智的人相信嫌疑人有罪的可能性要大于无罪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确立的基础是一种可能性,一种概率,这种概率要求大小就会影响对犯罪嫌疑人身份的认定。4、可变性。在侦查案件的过程,犯罪嫌疑人可能是会改变的,随着侦查的进一步深入,根据新掌握的事实和证据材料,侦查机关可能排除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确立新的犯罪嫌疑人。
从确立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可以看出,由于主观性、有限性、盖然性、可变性而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在没有相应的犯罪嫌疑人身份确定程序保障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引发侦查机关规避和利用这种不确定因素,忽视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障,为侦破案件,获取功利,不确定被调查人具有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却采取有力的变通“侦查”手段,导致犯罪嫌疑人身份异化,这并不是笔者的夸张,这种现象在司法实践中相当普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但必须指出,由于侦查秘密性的特点并不是所有具有犯罪嫌疑人成立条件的被调查人都要使之具有犯罪嫌疑人身份,只有当侦查机关的行为影响到被调查人的权利时,如讯问、或实施其他影响被调查人的旨在证实将犯罪事实归责于该人之措施时,出于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的目的才须通过犯罪嫌疑人身份确立程序,使之具有犯罪嫌疑人身份。
一、问题的提出:犯罪嫌疑人身份确立之不确定性及其异化
犯罪嫌疑人是指因涉嫌犯罪而正在被侦查和审查的刑事当事人。有学者认为犯罪嫌疑人应在之后确定,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条规定,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范围,立案侦查。由此可见可以先发现犯罪嫌疑人而后立案侦查。而且实践中也大量存在对现行犯先行,然后运作。
犯罪嫌疑人是被调查人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后所享有的一个身份,这个身份是一系列权利、义务的表征。由于,刑事诉讼侦查活动对一个公民的人身自由、财产有着巨大影响,必须给犯罪嫌疑人提供比行政措施相对人及其他一般被调查人更加细致、严格、全面的保护。在我国体现为犯罪嫌疑人享有申请权,自行辩护权,获得律师帮助权,不受非法讯问,非法强制措施权,申请补充鉴定、重新鉴定权等。
确立犯罪嫌疑人的条件最主要就是要确定其是否“涉嫌犯罪”,这就要侦查人员主观判断确定,但这种主观确定,不是凭空臆想,它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和证据材料的基础上,要求证明犯罪嫌疑人具有实施被调查犯罪的较大可能性,在《美国宪法》和联邦最高法院有关判例中就规定,确定犯罪嫌疑人是指根据所掌握的事实和情况或者材料,使一个正常理智的人相信嫌疑人有罪的可能性要大于无罪的可能性[].笔者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确立存在以下特点:、主观性。由于犯罪嫌疑人的认定是由侦查机关根据现已查明的事实和一定证据材料,主观加以认定的,这就必然会因为侦查人员的认识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而具有主观性的特点。2、局限性。由于在确定犯罪嫌疑人的时候,有的进行了初查,有的进行了外围的调查,但客观事实并未查明,侦查部门所掌握的事实和证据材料都相当有限的,对犯罪嫌疑人的确立具有局限性。3、盖然性。由于认定犯罪嫌疑人是使“一个正常理智的人相信嫌疑人有罪的可能性要大于无罪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确立的基础是一种可能性,一种概率,这种概率要求大小就会影响对犯罪嫌疑人身份的认定。4、可变性。在侦查案件的过程,犯罪嫌疑人可能是会改变的,随着侦查的进一步深入,根据新掌握的事实和证据材料,侦查机关可能排除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确立新的犯罪嫌疑人。
从确立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可以看出,由于主观性、有限性、盖然性、可变性而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在没有相应的犯罪嫌疑人身份确定程序保障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引发侦查机关规避和利用这种不确定因素,忽视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障,为侦破案件,获取功利,不确定被调查人具有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却采取有力的变通“侦查”手段,导致犯罪嫌疑人身份异化,这并不是笔者的夸张,这种现象在司法实践中相当普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友情提示:以上就是关于“人权保障视野下的犯罪嫌疑人身份确立程序研究(上)”的所有内容,如有差错,请读者自行判断本文内容的正确性。如若转载或引用,请您注明出处:https://www.weigepro.net/about/4413.html,感谢广大网友们的分享。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欢迎进入365法律网,我们每天24小时更新最新的法律相关信息,帮助您快速了解更多法律法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