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365法律网 > 刑事法律知识 > 正文

无意识投案行为的定性

法律领域专业人士:李立秋精选
主要从事:律师事务所(公司)担任职业律师一职,拥有多年的法律服务经验,可以一对一帮您解答问题(24小时在线),我就是您的法律援助!

[导读]:本文所有内容由法律领域专业人士“李立秋”负责编辑,主要解答根据刑法第67条的规定,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以自......本文有81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根据刑法第67条的规定,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以自首论。据此,刑法理论将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或者说分为一般自首和准自首。在此,我仅针对一般自首,对无意识投案行为进行一下浅显的论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般情况下,一定的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目的而实施的,或者至少可以说,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实施的。自首,是一种 法律上的行为,当然不可以例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种情形,即投案行为和投案意识是相分离的。投案行为是偶然的,当时根本不存在投案意识。投案意识只能在另一时间段出现,而且很难判断。由于其与自首在形式上几近一致,我将其称为:无意识自首。对于此种行为,应该有一个怎样的评价呢我简要谈一下我的拙见。

  一般自首的条件为:一,自动投案。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无意识自首行为是否具备一般自首的条件呢,我们可以做以下分析。何谓“自动投案”。我们一般需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1,投案行为必须发生在犯罪人尚未归案之前;2,自动投案一般应是基于犯罪分子本人的意志,即犯罪分子的归案并不违背其本人的意志;3,自愿至于司法控制之下,等待进一步交代犯罪事实。

  现在,我们举个例子,结合案例来分析该行为。甲女曾经包庇过乙男,但不认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构成包庇罪。若干时间以后,基于某种原因,甲女到公安机关告发乙男的时候,于陈述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包庇行为透漏给了公安机关。结合一般自首的条件,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分析:从第一点来看,并无疑问。我们接着看第二点,投案行为是被动的,行为人并不认为自己先前的行为构成犯罪,自己将客观上构成犯罪的行为告诉公安或其他相关机关,完全是无意识的。将无意识的行为归于基于犯罪分子本人的意志,至少我是不可以接受的。我们再来看第三点,无意识投案后,该行为的结果,置于司法机关的控制之下,是否自愿,我们是很难判别的。综上所述,甲女的行为不属于自动投案。

  那对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又怎么看待呢。在司法实践中,只要客观上构成犯罪,尽管行为人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以犯罪论。但该理论是否适用于自首呢客观上交代的是犯罪事实,但主观上对此并无认识,而不是不认为是犯罪。我认为,在该条件中,侧重点应该在客观方面,客观上交代了,客观上构成犯罪的行为事实。

  一般自首的条件,无意识自首行为只具其一,故其不属于自首。

  但是,张明楷教授在其刑法学自首篇中曾有过这样的观点:自首制度,旨在鼓励犯罪人自动投案,一方面使犯罪人悔过自新,不再继续作案;另一方面,使案件及时侦破与审判。这两个方面既是设立自首制度的目的,也是设立自首制度的根据。而且两者只具其一即可。我赞同此观点。从这个角度看,应该将无意识自首行为认定为自首。

  将自动归案作广义解释,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可以,也应当将无意识投案行为认定为自首。

友情提示:以上就是关于“无意识投案行为的定性”的所有内容,如有差错,请读者自行判断本文内容的正确性。如若转载或引用,请您注明出处:https://www.weigepro.net/about/41138.html,感谢广大网友们的分享。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欢迎进入365法律网,我们每天24小时更新最新的法律相关信息,帮助您快速了解更多法律法规知识。